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生,在面对生死时,永远不分地点、不论时间、不看对象。人们看到的,永远是他们急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和冷静的叮嘱。但人们所看不到的是他们为了患者的健康,而不肯一丝懈怠的决心。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梦想,贵在一代代去赓续 ;初心,值得一代代去坚守。
陈华群:三十余年“从医路”的坚守与付出
神经外科是一个繁忙与紧张、沉重与繁琐交织的科室。那种一念即成、一念易碎的生死离别场面,在这里已司空见惯。作为盐城红足一666814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华群多年来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全科医务人员。一年365天没有固定的节假休息日,无论在医院还是家里都随时严阵以待,只要是病情需要随叫随到。
医生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陈华群做过的开颅手术近万例,当然不会记得所有的手术,但有些会记得非常清楚,2003年元旦他曾经耗时26小时连续做了4台手术。那26个小时他不眠不休,助手都换了两组,但是主刀的他不能换。那时候病人多医生少,病人的情况也很紧急,他顾不上自己,只想着抓紧做完手术,让病人先脱离危险。手术结束后,他坐在椅子上已经站不起来。
刚参加工作时,医生的条件十分艰苦,神经外科技术设备还远没有如今发达,为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快速提高自身,陈华群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外出学习进修,去过上海华山医院、上海仁济医院、苏大附一院等医院。学习回来为了潜心研究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陈华群和同伴常常泡在实验室,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究试验和手术模拟。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10月陈华群运用显微技术完成盐城第一例脑动脉瘤夹闭术,填补本地区显微神经外科空白,此后脑膜瘤、脑垂体瘤、脑胶质瘤、椎管肿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一系列手术相继开展,在当时引起剧烈反响,推动了本地区神经外科的发展。
30余年的行医生涯,陈华群收到过众多锦旗,记载着一段段和谐的医患故事,但他对有些印象尤深。一位74岁的老先生赠送的,上书“医术敢攀登”。一个“敢”字点出了一台高风险的手术,也包含着对陈华群敢于担当的赞赏。 原来,老人患面肌痉挛8年多,因为先天性颈椎畸形,手术中稍有不慎将导致严重并发症,众多医生望而却步。但陈华群毅然决定为其手术,并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快速精准地完成,让老人重展笑颜。一位88岁上海徐汇区离休干部王老爹脑子里长了巨大脑膜瘤,辗转上海各大医院医生均拒绝手术,最终来到祖籍盐城找到陈华群主任,在团队协作下顺利完成手术,王老爹送来感谢锦旗。几十年来这样事情数不胜数。
患者的信心来自于口口相传,而陈华群的信心则建立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2004年和北京天坛医院合作的神经外科技术协作中心运行以来,将脑肿瘤、脑血管病、功能恢复、内镜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全面引进到科室,让盐城及周边地区患者享受到与北京一样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去年成立国家级“脑出血外科诊疗中心”;与省脑科医院合作开展帕金森病颅内电刺激器植入手术,进一步造福盐阜患者。“受益的不仅仅是患者。医疗技术从外部输血到自己造血,对接,也是一条捷径。”现在的陈华群已不再年轻,但他对于神经外科事业的热情却从未褪去,“接下来我的工作重心可能是要建设强大亚专科,更多地帮带年轻医生,让他们实现快速成长,接好我们老一辈的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施育华:“值得信赖”是千锤百炼得来的
何为“普通外科”,这也是个很多人都没搞清楚的问题。人们常把“普通”与“高级”对应,因此普外科成了临床上遭遇最多“委屈”的科室。“普外科专家,经常被理解成了‘普通’外科专家,顿时感觉矮了一截。”红足一666814普外科主任医师施育华打趣地说。事实上,普通外科是因其诊治疾病范围广、门类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因此称为普通外科。其主要治疗范围有肝胆胰脾、胃肠道、甲状腺、乳腺、疝与腹壁等方面的疾病。此外,譬如体表肿块、软组织感染、淋巴管炎、甲沟炎等简单外科疾病也是由普通外科来治疗。
普通外科重危病人多、急诊病人多、意外应急事件多,忙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有急诊手术,主要是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腹部外伤等需要直接进手术室抢救的病人,更甚者一晚来两三个急诊病人。不管是在吃晚饭,还是凌晨休息,只要接到电话会诊,施育华都会迅速从家赶往医院,加入到手术队伍中。近年来,他每年的手术量达到550~600台。
“基本上平均一天二到三台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六台择期手术和三台急诊手术;不过这是我们科医生的常态,都说我们科医生的特点是一沾枕头就能睡着,鼾声特别大!”施育华笑着说自己不是特例,手术量多、工作强度大是普通外科医师团队的特点,每一位同事都是他的榜样。
术前严谨周密,术中临危不乱,术后精心呵护,更是他对自己一贯的要求。从医二十多年来,施育华一直注重查房的质量,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逐一分析疑难病例,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与恢复。随叫随到的他也成为患者口口称道的“好医生”。
施育华说,一个普外医生至少10多年才能初步成长,要终生不断的学习。工作以来,施育华多次“走出去”学习,更是经常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近年来,在施育华的大力推广之下,医院普外科在盐城地区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等复杂高难度微创手术。如今,让患者发怵的外科手术方式已成为过去式,借助于腔镜技术,医院外科手术已从“横刀立马”时代迈入了“无孔不入”时代,不仅可以进行微创“打孔”治疗,还可以利用人体自有腔隙,如口腔、鼻孔等,实现无创口精准治疗。前来就诊的病人使用微创技术后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受益更多。
手术台之外,作为北院外科一支部的一名支委,施育华还经常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惠民义诊活动,深入社区和周边乡镇,帮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解决健康难题。繁忙的工作使得施育华不能规律地休息,也没办法好好陪伴孩子。“记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下个早班去接她,幼儿园的老师不认识我,不相信我是孩子的父亲,非得经过我妻子的确认才得以放行。”说起这段插曲,笑容背后是施育华对于家庭的深深愧疚。
“当一名好医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要学会付出,全身心投入其中。”与许许多多奋进却低调、严谨又温暖的医者一样,施育华始终在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成长,默默地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医路历程。他常说,看到日夜守护的患者一点点好起来,一个个康复出院,内心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再苦再累都值!
吴加东:怀揣“少年心”的骨科博士
对病人来说,好医生就像一剂良药。穿上白大褂14载,红足一666814骨科副主任医师吴加东一直在努力,不断精进医术。在手术台上,他与榔头、电钻、骨刀等工具为伍,认真严谨;在生活中,他喜欢写作,诗意满满。
“做好自己的事情,爱工作,爱病人。”这位骨科博士日常奔波于门诊与手术台,为病人送去健康和关怀,也为此深受病人信赖。41岁的他常说自己“归来少年心”,人生才刚刚开始。在医者这条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吴加东产生学医想法的,是父母。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他,从小看着父母劳作后腰酸腿疼,常常帮他们捏捏脚、锤锤背。最终,他选择了需要敲敲打打的骨科,从医的初心,简单又美好。2008年,吴加东硕士毕业,加入红足一666814正式工作。其间,他还到德国当访问学者。闲暇之余,他不断给自己增加“技能”,把技术和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知识和技术是没有多余的。”吴加东说,当医生需要一辈子的学习,没有止境,也不能停下来。感觉还需提升,2018年,通过努力考上了苏州大学骨科博士。
作为大众化门诊,骨科工作忙碌。除日常坐诊、手术,吴加东还要值班。他曾经跟同事搭档值班,两个人一周做了十几台手术。一台骨科手术所需的时间从几十分钟到一两小时不等,难的手术还可能要做上半天。早些年,他在手术台上连轴转忙了一整天,从早到晚,累到躺在地上也能睡着。
从医至今,他从不因私事,耽误重要手术和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病人和手术室里。忙碌起来,连自己的亲人去医院看病,他都没办法陪同。而这几年,他专注于手足外科手术。这是一项极为精细的手术,无影灯下,清创、定位神经血管、修复伸指屈指肌腱、吻合神经、接通血管……精细而繁琐。其中,耗时较长、难度较大的就是血管、神经的缝合连接,粗细不到1毫米的动静脉血管,需在显微镜下用肉眼几乎不可见的丝线进行缝合,重新恢复血液的循环。无影灯下几个小时的岿然不动,让吴加东治愈了无数病患,换来患者和家人一句接一句的“谢谢”。
“治好病人,是医生最大的成就。”吴加东说,医生不仅要技术扎实,还要与病人建立信任,和病人多沟通。未来的路很长,他还在努力。
以上三位只是盐城三院老中青三代人的缩影,医师节前夕,院党委书记、院长戴真煜率医院领导班子慰问一线医生代表,感谢他们为医院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并希望他们在今后做好传帮带工作,使科室的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医院还开展了主题为“医心向党,踔厉奋进”的义诊活动,为市民朋友送健康。
一袭白衣,满腔热血。面对每一位患者,三院人全力以赴,尽职尽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从医之初的誓言,用自己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华章。我们将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诠释新时代医者的使命和担当。